王大威,1978年生,副教授。2008年在加拿大女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和计算材料科学。2011年11月入职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入职以来担任《电子材料与器件计算方法基础》、《电子材料与器件原理》(英文课程)、《固体物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在本领域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学术论文2篇,同时作为主要合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1次、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次。
开阔的视野下诞生的真理之花
王大威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之后留学于加拿大女王大学,并在美国阿肯色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两次留学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回国后的王大威进入西安交大电子材料研究所,并加入贾春林教授的工作团队(现已成为“贾春林科学家工作室”)。贾春林教授的团队以电镜科学为中心,聚集了材料制备、测试和计算等各方面的科研人才。电子材料所以电介质材料研究为中心,时常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此讲课,专家之间的交流迸射出了思想的火花,在团队中的学习也使得王大威再一次获得了开拓视野的机会。
2012年,以一直致力于电介质材料研究的姚熹院士为首,在西安交大举行了关于弛豫铁电体的研究会议,邀请了国内外的知名学者一起探讨有关方面的科研进程。以此为契机,王大威有了使用有效哈密顿量进行驰豫铁电体铁电体动力学研究的想法。
回想起当时的工作,他仍然对这篇关于弛豫铁电体的研究论文很有感触。“当一件事情经过很多困难才能获得实现,那种经历确实很令人难忘。”论文写作过程中,王大威作为第一作者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七位作者始终保持着平静的心情,克服困难,不断推进研究工作继续进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篇关于Ba(Zr,Ti)O3驰豫铁电体介电响应的论文终于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做科研要沉心静气 干事业得脚踏实地
贾春林教授无疑是对王大威有重大影响的前辈学者之一。“做科研要沉心静气,干事业得脚踏实地”,这是贾春林教授对科研事业所持的态度。对于这一点,王大威深感赞同。安下心来认真钻研才能真正有所作为,王大威一直奉行这个观念并坚持着。在办公室里,利用电脑进行编程和模拟计算构成了他每天的大部分工作。之前一直青睐物理学,并进行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的王大威在交大开始从事材料方面的研究,他不认为把兴趣和工作完全统一是进行工作的必要条件,任何事情都有有趣的一面。
“我认为不管是研究也好普通工作也罢,当把一件事情做到一定深度的时候,都会面临所谓的枯燥。即便是一个演员也可能需要一遍遍的排练,才能作出精彩的表演。”而一旦成为一种习惯之后,科研生活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理论研究的日新发展,使得单一的科学研究只有通过学科交叉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多学科综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除了进行自己的计算模拟和理论研究之外,王大威老师也很关心其他研究方向的进展,包括实验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
期待更多的科研生力军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层面的革故鼎新,材料研究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门多学科研究发展的科学领域,学科交叉现象越来越明显。王大威向记者展示了一幅关于氧化镁的高分辨率电镜图像,图像清晰的展示出原子在晶体中的位置信息。以前对电镜信息的读取和分析大部分需要人工进行,以获得原子的位置和位移等等重要信息。在贾春林教授的组织下,他们的团队正在设计运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图像处理,从高分辨电镜中获得相应信息的计算机软件。
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可以预见未来在软件方面的投入将会逐渐加大。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也会被更广泛的应用。这一点在材料研究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体现,而这样的研究工作对计算机方面的需求很高。而经过这方面的锻炼,交大培养的学生也将更适合未来的工作趋势。
王大威说:“很高兴这次获得十大学术新人称号,特别想借这次机会宣传一下我们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我们非常欢迎大家参与进来。我完全相信,在未来使用计算进行计算模拟愈发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一定会大有作为的。”